学工动态

首页/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工动态 / 正文

    【2023暑期三下乡】重庆交大机电学院“三下乡”:技艺创新守住历史底蕴 文化传承汲取发展力量

    日期:2023年08月15日 23:16作者:机电学院编辑:机电学院审核人:陈作明点击量:


    重庆交通大学“山止川行·风禾尽起”实践团响应“学习二十大 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的主题,前往重庆渝中枇杷山正街的一处小楼中参观了蜀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康宁老师的工作室,并对康宁老师展开了采访,借助对蜀绣作品的欣赏,领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交替、更新,认识“绣美重庆”背后的经济新布局。

    年近70岁的康宁老师耕耘蜀绣事业四十余载,获评第二届“感动渝中”十大人物。“渝康宁蜀绣艺术研究院”中悬挂着数十幅经典蜀绣作品,这些蜀绣作品色彩绚丽、薄如蝉翼,康宁老师的儿子——身为渝中区非遗协会副秘书长的汤索真热情地向实践团介绍起她的作品。

    历史传承技艺创新

    西汉扬雄在《蜀都赋》中对蜀绣这样描绘道,“丽靡螭烛,若挥锦布绣,望芒兮无幅”,历经数千年发展,蜀绣凭借着细腻的走线形式和精巧的技艺工艺成为了巴蜀地区特有的文化符号。康宁老师自小耳疾,因此选择了较为方便的刺绣工作,在23岁就进入重庆挑花刺绣厂,师从蜀绣艺人王清云,重庆母城的千年记忆在分针走线中得以传承。在王清云老师的指导下,康宁觉得自己虽然技艺日益精湛,却仍局限于模仿他人的绣稿。1983年,康宁与徐悲鸿的弟子苏葆桢相遇。苏葆桢的一席话“不懂美术就只能临摹别人的作品,甚至临摹也不一定恰当,更别提创新”解决了康宁长久以来的困惑。从那时起,康宁开始了自己的美术学习之路,经过几年的努力,她成功地掌握了设计、绘画和刺绣的技巧。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康宁注意到缝纫机在缝衣物时,针脚虽然互相交错,却不影响布料两面的图案。这激发了她新的灵感,于是,她踏上了创新之路,思考能否通过运用针法在同一张绣面上完成双面刺绣。在数次拆与绣的循环中,耗时半年多,完成了作品《幽女神思》。《幽女神思》这一大胆独特的双面异形异彩绣令康宁声名大噪,为蜀绣开辟出全新的刺绣技艺,推动了蜀绣的创新发展。在蜀绣(重庆)正式列入全国非遗项目名录后,2009年,康宁也成为了中国蜀绣最先认定的两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之一。

    时代巨变文化坚守

    20世纪90年代中叶,机器刺绣大规模盛行,手工刺绣难以与机器在速度和产量上相抗衡,刺绣厂纷纷关闭,越来越多的刺绣工人转行从事其他行业,康宁老师见证了手工业的落寞与机器的兴起,似乎也即将见证蜀绣文化传承走入困境。康宁老师的先生——身为重庆市设计院的高级工程师汤登勇先生明白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也理解妻子对于蜀绣的热爱,于是他鼓励妻子重拾蜀绣技艺。在丈夫的支持和鼓励下,康宁潜心研究蜀绣技法,不断攀登新的技艺高峰,以一针一线串联起蜀绣文化的历史文脉,在呈现传统工艺美术的同时,创作出表现人生哲理的现代作品,其作品《谜》也因此获得“2004年中国民间艺术百绝群英会”金奖。渝中区作为重庆母城,是重庆的“根”和“源”,蕴藏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资源。在时代不断发展的今天,要想大力发展文旅产业,促进经济产业提质升级,就需要深耕非遗文化,让文化坚守与经济开发并重。

    活态传承活态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危机。“重庆蜀绣已死”的呼声常使康宁老师心感忧虑。康宁老师在坚守创作之余,依然坚持每年招收学徒,传授蜀绣技艺的精髓。她期望借助教学的形式推动蜀绣传承,注入传统技艺新的活力,让蜀绣被世人所熟知。目前在康宁的学生中已经有一位蜀绣市级传承人,三位工艺美术大师,九位蜀绣区级传承人。蜀绣非物质文化从康宁老师的一针一线走出来,在一代代的青年人手中焕发生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和精神,具有历史传承、科学认识、审美艺术、社会和谐、经济开发等价值。蜀绣在康宁老师的传承下也有了新的形势,康宁老师的先生汤登勇梳理了蜀绣文史脉络,编撰出版《蜀绣·渝·康宁》一书,将蜀绣的内里乾坤解释的一清二楚,“蜀绣皇后”康宁也借助美术展、高校合作、互联网渠道等等方式弘扬蜀绣技艺,让非遗技艺“活起来”。

    关闭